——一位教育者的成长手记
原平市实验小学校 郝月柱
序章:与书结缘
轻轻翻开那本泛黄的读书笔记,密密麻麻的批注和随想如同树木的年轮,清晰记录着我从泛读到精读、从兴趣性阅读转向需求性阅读的心路历程。书架上整齐排列的《康熙大帝》《雍正王朝》《乾隆皇帝》《曾国藩》《胡雪岩》等书籍,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,它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,更是我精神成长的忠实见证者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当短视频和碎片化阅读如潮水般蚕食着人们的注意力时,我却有幸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追梦人,他们如同黑暗中的灯塔,用温暖而坚定的光芒,指引我从阅读的浪漫期走向精确期,从随性写作迈向专业写作。这些年,我读过一些书,写过一些文字,遇到一些人——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相遇,如丝线般编织成了我不平凡的教育人生。
童蒙:阅读的种子
童年时代,我常常沉浸在《刘胡兰》《铁道游击队》等故事书和小人书的世界里。那些英雄人物的形象,如同春雨般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,悄然种下了最初的价值观种子。虽然当时并不自知,但这种浪漫期的广泛涉猎,却为我后来的阅读打下了深厚的感性基础。随着年岁增长,我的阅读兴趣逐渐转向了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和唐浩明的晚清三部曲。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让我深深着迷,我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书中的智慧养分,却未曾意识到这种阅读仍是停留在兴趣层面的泛读。
迷途:功利的陷阱
2011年走上管理岗位后,面对繁杂的工作难题,我不得不转向功利性阅读——急切地寻找那些能"立竿见影"解决问题的书籍,就像魏智渊老师在《教师阅读地图》中批判的"伪技术"信奉者那样。当《班主任兵法》之类的书籍在实践中屡屡无法满足我的需求时,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: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,还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?这个困惑如同一团迷雾,笼罩着我的教育之路。
这一困惑在遇到《教师阅读地图》后终于得到了解答。魏智渊老师犀利地指出,教育问题的解决不能停留在表面,必须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。这本书如同一把金钥匙,打开了我专业阅读的大门。我开始明白,构建合宜的"大脑操作系统"需要系统的主题性阅读,而非零散的功利性阅读。这个认知的转变,让我的阅读之路豁然开朗。
破茧:共读的力量
2018年,当乡村教育发展陷入困境时,我做出了一个改变我职业生涯的重要决定——加入郝晓东老师主持的忻州市常春藤读书会。在这里,我第一次真切体验到了"共读"的神奇力量。一群教育追梦人围绕经典文本展开深度对话,这种专业交往彻底颠覆了我对阅读的认知。共读不仅解决了"读什么"的问题,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"怎么读",为什么要共读?——从感性阅读上升到知性阅读,在文本与自我、文本与世界的多重对话中实现真正的理解。这种体验如同一束光,点燃了我组织乡村教师读书会的信心与决心。从此,乡村教师共读会在原平大地上如星火燎原,不断散发着光和热,也确实催生了一部分教师的专业成长。
淬炼:写作的涅槃
我的写作转型同样充满曲折与挑战。第一篇散文《梨花未开春意浓》完全出于感性的冲动,是对余秋雨《文化苦旅》风格的稚嫩模仿。当这些作品在校园文学期刊发表时,我曾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写作的奥秘。直到任银贵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正处于"写作浪漫期",需要向精确期迈进时,我才恍然大悟:没有专业阅读支撑的写作如同无源之水,终将枯竭。在新网师的学习中,我经历了痛苦的转型过程——从"想写就写"到"必须写",从感性抒发到理性表达。至今仍清晰记得完成《给教师的建议》课程作业的那些夜晚,常常奋战到凌晨一两点,42天打卡10万字的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了"专业写作倒逼专业阅读"的深刻含义。写作不再仅是情感的宣泄,而成为思考的外化过程,每一篇文章都是对教育问题的系统性探索。这个过程虽然艰辛,却让我的专业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。
问道:卓越的同行
2024年秋季,我鼓起勇气挑战自己,加入了新网师卓越班,这成为我专业发展的关键拐点。在这里,我有幸遇见了导师柳袁照校长和一群既优秀又卓越的同路人:康自权局长、刘翰、智静、刘洋校长等众多学友坚持每日千字、每日一诗、笔耕不辍;王伟、赵文、吴尧达老师等已经出版了教育专著;截至今年上半年,王伟、王志鹏、许春英、康自权、刘翰、赵文、周苏芬、陈武红、何刚、吴尧达、智静、韩永霞、薛丽娜、师风丽、殷德静、丁菊老师等二十几位同学已经提炼过他们的办学思想或教学主张。他们用实际行动让我确信:专业成长没有天花板,只有不断突破的地平线。
有时,本想放任一下自己,稍作休息,可是每每想到在教育行走的路上遇见的汤勇理事长、肖川教授等许多教育专家的谆谆教诲,就告诫自己真的不能停下前行的脚步。如果说经典书籍是跨越时空的导师,那么新网师中的榜样学员就是我身边触手可及的高人。王辉霞老师"坚持最后一分钟"的惊人毅力,方娇艳老师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学习的专注态度,冯美娣老师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,这些鲜活的教育生命给我上了最生动的一课。从最初仰望这些榜样到能够与他们平等对话,再到获得他们的专业引领,这一渐进的过程正是专业交往助力专业成长的完美诠释。
知行:定西的启示
我来到原平实验小学后,从带领教师成立读书会到主持省级课题研究,从发表国家级论文到成为山西省名校长培养对象,我的每一步成长都印证了"专业交往助力专业写作,专业写作倒逼专业阅读"的良性循环。然而,自己的《一周观察》始终处于写写停停的状态,不能像晨跑一样每日坚持。这个遗憾让我时常苦恼,也曾一度彷徨;直到2025年暑期,定西之行彻底改变了我。
2025年7月,我有幸参加了新网师组织的定西教师工作坊学习。在朱永新老师调研定西书香校园建设的座谈会上,我很幸运地作为卓越班学员做了汇报发言,内心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双重震动:一方面为我们读书会的蓬勃发展而自豪,另一方面却被宋雨洮局长展示的数据深深震撼——定西全区400多名教师开通公众号进行专业写作,已经把公众号当成专业成长的第二课本。返程的动车上,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样的反思:"领导力不是头衔,是先迈出那一步的勇气。"24小时后,"我的教育笔记"公众号正式诞生——这不是简单的仪式,而是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,是我对自己的庄严承诺,更是向全体教师发出的成长邀约。
朱永新老师的"成功保险公司"或许只是个生动的隐喻,但我真切地感受到:坚持"阅读—思考—实践—写作"的闭环,不出三年就能见证显著的成长。怀特海所说的"浪漫—精确—综合"三阶段正在我的专业发展中得到生动演绎。站在精确期的门槛上回望,那些读过的书、写过的文字、遇到过的人,都已内化为我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不断的相遇与对话中——与书籍对话,与同道对话,更重要的是,与那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自己对话。
明志:传承的使命
回望这段成长旅程,从泛读到精读到主题阅读,从想写到不想写到主动写,从仰望高人到与高人对话再到获得高人引领,每一次转变都伴随着痛苦与突破,但正是这些转变塑造了今天的我。如今,开弓没有回头箭。我深知,校长先写,学校才会写;校长的专业高度,决定学校的文化厚度。"我的教育笔记"公众号将成为我和我的老师们共同的"成长实验室":在这里,"校长手记"记录办学思想落地的每一次心跳;"师者镜像"让一线教师的蜕变被看见;"班主任论坛"把带班难题变成共享智慧;"学生成长案例"让教育发生的那一刻永远定格。我常常想起那句古语:"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"这,才是我的教育追求。
"埋下种子,以日以年;相信种子,相信岁月"。这些年,书页翻动的沙沙声、键盘敲打的清脆节奏、思想碰撞的智慧火花,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教育交响乐。而我知道,这乐章才刚刚开始,更加精彩的旋律还在后面——因为阅读与写作的脚步永不会停歇,因为在专业交往的道路上,永远有同行者温暖的相伴。
2025年8月19日